可能性的教学反思

时间:2024-06-04 19:29:42
可能性的教学反思

可能性的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可能性的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可能性的教学反思1

本教学内容在小学阶段是一个全新的内容,属“统计与概率”知识领域的“概率”范畴。由于概率的知识比较抽象,小学生在学习这方面的内容时,存在一定困难。所以在教学这些内容时,主要是以直观内容为主,目的是渗透一些概率的思想。为了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我原来设计思路是让学生通过游戏活动,引导学生投入学习,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帮助学生体验可能性的大小的合理性。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猜想、观察、分析、验证等思考方式亲自体验、感知,得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可以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

11月份,我试教了《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这节课,课后数学科组围在一起进行了评课,各位老师都分别提出了优点作为鼓励,也很诚恳地提出了一些值得我思考的不足之处。本以为试教完这节课,我会轻松许多,可是恰恰相反,心里闷闷的,在回家的路上,我反复反思自己,感觉自己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感觉自己对数学本质性的东西缺乏深度的理解,感觉自己理解数学的能力还有待加强,感觉自己对教材的把握过于肤浅。例如:(1)例题的呈现,我原本是设计了让第一行学生拍掌传球而没在电脑上呈现,结果一开始学生都没能数清几个男几个女就结束了。邝主任听了就提建议把在电脑上呈现情景让同学们数一数几个男几个女,这样清淅明了。(2)例题中,我把男女人数设计了6:2,原本想着让学生从例题中分析游戏是否公平,为什么?体会当游戏不公平的时候怎样修改。经试教发现这样的设计加大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应该把难度进行分散,因此把设计修改为例题是4男4女,公平的,然后再从“做一做“的练习中体现不公平情况。这样修改后,经试教,学生对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及怎样判断一个游戏公平的知识点理解得很好,效果不错,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

在练习设计上,考虑到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问题,我们要创造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机会。因此,每一个环节,我都设计成生活中的游戏,例如引导学生设计“转盘实验”,促使学生调动生活中的所有经验和所学的“可能性大小”知识,将其融入设计转盘的活动中。我想当数学与生活携手共进的时候,我们的数学也就拥有了活力、拥有了生机。经课后检测反馈,学生掌握得相当好。回顾一节课,反思优点如下:

1、层层深入设置环节,环环相扣、目的明确,重点突出,分散解决了难点。

以复习旧知唤醒经验,用可能性相等的知识与新知识自然衔接,同时又可与本课内容形成对比,突出新课内容——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例2探究用几分之几来表示可能性的大小。在这里教师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体现方法的多样化,通过多人发言,教师板书,小组交流,对比发现,自主小结等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并学会用几分之几表示可能性大小的方法。突出了重点(1)用几分之几表示可能性的大小;重点(2)怎样判断一个游戏是否公平;重点(3)如果不公平,怎样修改会变成公平。突破了难点(1)用几分之几表示可能性的大小;难点(2)怎样判断一个游戏是否公平。紧接着安排丰富多样、生动有趣的练习巩固新知。最后总结全课,从总结中了解到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较好。

2、从学生现实生活经验中取素材,为学生架起知识迁移的桥梁。

这一堂课,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这堂课我设计了“拍掌传球”“抽奖活动”“设计实验”等情景展开教学,通过学生自己获得生活中的数学信息,使学生置身于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主动参加活动,学习感受怎样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因为当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这一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习,能领悟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3、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用活教材。

本课对教材所提供的素材进行了充分挖掘,既有修改也有补充。如例练习一,设计让学生摸数字卡片、让学生设计实验等,不仅让学生想、听、说、读、写,还让学生设计规则,把教材提供的素材变静为动。使课堂更加生动,学生学的更加有趣。

4、关注学生发展,为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的空间。

从例题到练习设计,都是让学生猜想、讨论、分析、汇报、评价等活动方式,使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的参与,给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的空间,让他们积极参与新知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真正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和做数学的价值。

课后反馈,学生在学得轻松、愉快的同时对知识掌握得非常牢固,效果非常好。

可能性的教学反思2

“可能性”这一教学内容在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是一个全新的内容,属于“统计与概率”这一知识领域的“概率”范畴。由于概率知识本身比较抽象,小学生在学习这方面的内容时,存在一定困难。所以在教学这些内容时,主要是以直观的内容为主,目的是渗透一些概率的思想。为了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活动贯穿始终,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活动是儿童的天性,也是儿童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因此在课始部分,通过创设摸奖的情境,复习以前学习的有关可能性的知识,为学生学习新知奠定基础。新知学习部分,先通过例题1“猜左右决定由谁先发球”引导学生认识这一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相等的,由此想到可能性都是二分之一。以此为桥梁,将可能性由以前的定性描述过度到定量刻画,这也比较容易让学生接受。紧接着,组织学生完成“试一试”,通过摸球,继续感知在摸球过程中每种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相等的,可以用同一个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而例题2的学习比例1提高一个层次,为了让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利用魔术表演中常见的扑克牌为载体,让学生对新知产生浓厚的好奇心,从而激起其强烈的求知欲。整堂课始终为学生创设各种游戏活动,让其在经历一系列有意义的数学活动中,逐步丰富起对可能性大小的体验,理解并掌握用分数表示各种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的意义和方法。

2、紧密联系生活,突出学以致用。

在本节课的练习中,设计了一组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为学生学以致用创造了条件。如通过猜左右的方法决定发球权来判断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从不同的摸奖活动方案中认识中奖率的大小,让学生感受到概率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意义与价值。

3.注重对知识的深层挖掘。

试一试的第(1)小题是要学习用几分之几来表示可能性的大小,结合学生的多种思考方法,让其体会到解决问题时方法的多样性。在 ……此处隐藏8852个字……说一说、玩一玩、议一议、猜一猜,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在动手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提升,让学生深刻的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养成了从数学的角度去审视和思考周围事物的良好习惯,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产生学好数学的愿望。

三、重视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习数学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设计了一个又一个别出心裁的游戏,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从而解决问题,交流自然有效,整节课在学生的积极参与、民主和谐的氛围中使学生获得了大量的数学信息和数学知识,让数学学习成为一个生动活泼、主动而富有创造意义的过程,使学生的玩中学、学中玩,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体现了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四、重视思维拓展,让学生在应用中体会数学作用

在练习的设计上,我有意识设计具有梯度的练习,在议一议的环节,让学生通过探究发现当分母是分子的3倍的时候,摸到红球的可能性相同。在猜密码的环节让学生体会到随着猜的次数增加,猜中的可能性就越来越大,猜到最后一个的时候猜中的可能性就是100%或是1,说明肯定能猜中。,而正是在这一的过程中,学生运用了知识,巩固了知识,而且通过活动,从而发现规律。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训练,促进学生顺利地解决问题。

可能性的教学反思14

感觉本课最大难点是例题教学,而例题教学中的最大难点又在于花落在每个人手里的可能性与落在男生组(或女生组)手里的可能性的关系。

尝试分析了一下例题难在何处?主要原因是这里男生组与女生组表演的可能性正好相等。难以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有的学生错误地认为游戏中只有男生组和女生这样,所以男生组(或女生组)获胜的可能性就应该是1/2。(因为有两个组,男生组和女生组分别占其中一份)。例题如果采用直观形象的色块帮助理解就容易突破难点,但主题图中人数太多,用转盘画图示来表示不方便。针对以上原因,我在教案设计时首先将观察人数由例题的18人减少为(6人),这样绘制转盘时就能既快捷又方便学生观察探究了;其次,我将例题的等可能性事件。当我对第一排的同学宣布完游戏规则后,全班男生大呼“不公平”。此时,我就紧抓其“不公平” 的心理引导他们深入思考,最终从教学可能性的角度发现其概率的不同,男生组表演节目的可能性是4/6,女生只有2/6。

困惑:为什么教材例题要以击鼓传花为素材来研究男生组与女生组的可能性呢?学生生活中很少是男生组或女生组为单位来进行表演的,他们缺乏这样的游戏经验。其次,为什么不能直接采用直观形象的转盘作为研究素材呢。

学生们的疑问与争议:在课后,要求学生将可能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他们谈到了商场购物后的促销活动等级常常是分散重复排列的,如: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如果把转盘中所有一等奖的区域都集中到一起,那么这时获奖的可能性是不是会有变大呢?近1/2的学生指出:可能性变大。因为以往转动转盘时,由于获奖区域较小,所以指针很容易因偏离获奖区域一点而与大奖失之交臂。可如果将其放在一起后,发生偏离的可能性会变小,那么或奖的可能性就增加了。还有近1/2学生从面积的大小来思考,认为可能性不变。当然也有少数“两面派”,他们认为从理论上来说,获奖可能性不变,但在实际操作中,应该可能性增加。通过讨论,最终大家达成共识,获奖可能性的大小应该不变。

可能性的教学反思15

教材说明与分析:

“可能性”这一内容是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第三册第九单元《统计与猜测》中的知识,这一主题实际上是概率知识的初步呈现,教材从贴近学生生活的不确定事件——抛硬币、摸球、装球等活动入手,由浅入深地渗透概率思想,。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初步感受到生活中的不确定现象,体验到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并逐步帮助他们在面对不确定现象时,通过对事物可能性的分析、判断做出合理的决策。

从教材安排的内容看,这一主题包括抛硬币、猜一猜硬币落地后哪面朝上;摸彩球,从装由3个黄球3个白球的盒子里摸出一个球可能是什么颜色,装球游戏等几项数学活动,旨在这些参与面广、实践性强的活动中使学生经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亲自体会,直观地观察事件发生的经过,感受事件的不确定性及可能性。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2、会用“一定”、“可能”或“不可能”等词汇描述生活中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二)情感目标:

通过游戏化的情境激发学生爱数学的情感,激发学生对生活的关注。

(三)能力目标:

通过活动,帮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验到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提高学生对日常生活中事件的判断能力,解决能力和学生间的合作能力。

设计理念:

“可能性”问题是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但将其抽象出来用于教学中,学生仍然会感到陌生,对于低年级孩子来说,最需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孩子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这就需要用一种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来吸引他们参与课堂,而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即数学活动的教学。也就是说,活动是儿童学习数学的一种最基本的方式。根据这一理念,我将这节课定位为:“好玩的数学”,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践环境,让孩子们在情境中学,在情境中解,在情境中得,充分体验玩的快乐,体验成功的喜悦。基于这一指导理念,我的设计也主要体现如下思想:

1 、创设生动有趣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

为了让学生对“事物的可能性”这一现象充分地感知和体验,我在教学中考虑了学生好动,爱玩、好奇心与好胜心强的特点,设计了抛硬币、摸球、装球这几个参与性很强的主题活动,每次活动的契入点都是“猜一猜”,这样,学生在猜测活动中对活动本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又在实践中经历了证实猜测的过程,体验并感悟到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在这些参与面广,实践性强的活动中,我让学生亲身、直观地观察事件发生的经过,感受事件的可能性和确定性,综合运用本课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当面临一些事情的时候,如何去分析,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使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最终要应用于生活。

2、借助合作学习的优势,发挥群体效应。合作学习活动,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本课中,学生主要的活动形式是猜测、游戏、操作、验证,我根据学生特点,提供小组学习的机会,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在活动中初步体验到事物的不确定性。

3、重视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习惯。在本课中,我会更多地关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特别是他们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良好品质和习惯,如会独立思考、积极思考、敢于提出问题,能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愿意与伙伴表达自己的想法等,总之,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学习愿望,保护每一个孩子的学习热情,及时评价学生是我本节课的主要的评价方式。

《可能性的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